红枣, 若羌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红枣, 若羌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本报记者 俞言琳
金秋的塔克拉玛干西南缘,成片成片的枣园里,沉甸甸的红枣缀满了枝头,这个昔日黄沙漫天的不毛之地,如今让多少年来为了钱袋子鼓起来而辛劳得满脸沧桑的宋礼乐开了花。
66岁的宋礼是若羌县吾塔木乡的农民,也是若羌县比较有影响的红枣种植户,朴素的穿着,黝黑的脸上透出一股农村干活人的坚毅。
2001年,宋礼和家人一起背着馍馍口袋从宁夏来到若羌,一家挤在两间低矮、破旧的土坯房里辛勤劳作。2003年,宋礼种了7亩红枣,2005年收入3万元。当时,宋礼把3万元捏在口袋里一个月舍不得花,也舍不得存到银行——他在深深地感受着一个劳动者获得丰收后的喜悦。2006年,他又种了11亩红枣。2007年,宋礼的红枣收入达到28万元。2008年,宋礼红枣收入40万元。2009年,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年他的红枣收入一跃达到80万元。宋礼用卖红枣的钱盖了200平方米的楼房,另外给儿子、闺女各买了一套楼房,还帮助村里的老乡科学种红枣,为村里的困难户慷慨解囊,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此后,他的收入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今,宋礼成了若羌远近闻名的红枣“暴发户”,感受着一个普通农民这辈子从来没有享受到的幸福生活。
与宋礼同村的维吾尔族农民库尔班·艾沙,也是通过种红枣走上富裕路的。他现在也同样住上了二层小洋楼,面积275平方米,不光房子比宋礼的大,门口还停了一辆小汽车。
若羌县风沙严重,是新疆东南部一个人口只有5.7万人,国土面积达20.23万平方公里的贫困县。若羌县发展红枣得益于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从2009年开始,若羌县委、县人民政府以“枣业富民、矿业强县、生态立县、文化塑县”四大发展战略为目标,抓住自治区在南疆环塔里木建设120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的历史机遇,以建设中国最优红枣基地为目标,举全县之力,全方位推进以红枣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发展不动摇,每年都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提升红枣产业的发展水平,以打造全国最优红枣基地。从2003年至今,红枣收入占农牧民纯收入由最初的8.4%增加到如今的85%,到2013年全县红枣种植面积达22.1万亩。近4年,红枣产量和经济效益持续稳步增长,分别为2010年3.3万吨、2011年4.64万吨、2012年6.2万吨、2013年预计达到7.17万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也快速增长,2010年为1.4万元,2011年为1.7万元,2012年为2.17万元,2013年预计可达2.15万元,初步实现了绿州生态明显改善,农民增收大幅提升的双赢目标,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民们亲切地称他们种植的红枣为“摇钱树”、“绿色银行”。
近几年,若羌县积极开展有机食品基地认证和品牌名牌建设,同时,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全县通过有机认证的红枣面积10余万亩,2010年成功申报了“楼兰红枣”绿色食品和原产地地理标识。目前,全县已注册农产品加工企业42家,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家,全县拥有红枣专业合作组织30余家,拥有成员总数近千人,注册资金近千万元,累计辐射带动农户2000余户,占总户数的40%以上,2012年合作社带动社员人均增收1000余元。随着红枣产业的发展壮大,以红枣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产品也逐渐丰富,现有枣干、枣片、枣粉、枣酒、枣醋、枣茶、蜜饯、枣糕、冻干、焦枣、枣花蜜、红枣多糖保健品等十多个大类,百余种包装,除“楼兰”牌红枣外,还有“好想你”、“羌牌”、“大漠情”、“楼兰庄园”、“优尼科”、“楼兰思路”、“西域红”、“春立”等红枣品牌。
为继续着力提高品质和效益,确保若羌全国最优红枣地位,若羌县将由扩大种植规模向提高红枣品质效益转变,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为依托,依靠科技,提高林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推进红枣生产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基本形成优质丰产能力强、科技支撑能力高,市场竟争开拓能力强、抵御灾害能力高、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强的绿色、有机枣业强县地位。